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2021高考作文考“体育之效” 专家和老师点评

2021高考作文考“体育之效” 专家和老师点评

  ▲考生考完,心情不错。(记者 王协云 摄)

  ▲昨日,双十中学考点外,家长拥抱孩子预祝顺利。(记者 张奇辉 摄)

  ▲考生心情愉悦进入考场。(记者 张奇辉 摄)

  台海网6月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天上午考后,教育部考试中心马上对外发布试题解读,即说明命题的用意,其中对于作文是这样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福建新高考作文题

  今年高考有8套作文题,福建省属于新高考I卷。以下是福建新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

  高考作文考体育,意外吗?

  专家:“靴子”落地了

  福建新高考首考,作文考了“体育之效”,引起一片惊呼。不过,在专家看来,这是在情理之中。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汪锋考后对外发布的点评说,在2019年全国卷考完劳动主题之后,恐怕很多人在猜,什么时候考体育?现在“靴子”落地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厦门一中语文老师钟斌昨天也表示,体育的如约而至,完全不算意外之喜,实乃情理之中。他说,2019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以真情实景落实“五育并举”已然成为共识。很多地区、学校的话题已经都是“体育”“美育”一类话题,他认为,“体育之效”的体验和思考,相信考生都能从容应对了。

  没看电视剧吃亏吗?

  老师:勤读书、勤思考,才是王道

  作文题公布后,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也上了热搜——电视剧就有毛泽东写的《体育之研究》这段。

  也有人说,其实,另一部历史剧《恰同学少年》反而对《体育之研究》讲得更多一点。

  那么,没看电视剧的人会吃亏吗?老师们认为,语文学习肯定是要博览群书,但是,有些联系过于牵强。其实,现在高考题有不少就来自考生周边素材。总之,勤读书、勤思考,才是王道。

  应该怎么写?

  老师:要写出思辨性和逻辑性

  多名老师一致认为,要写出思辨性和逻辑性。钟斌认为,材料隐含着“变和不变”“强与弱”“滥用与适度”“自喜和自悲”等思辨内容;体现“个人和国家”的关联;写作时要尽力体现矛盾的对立和转化的逻辑思辨,甚至体现青少年体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是牵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观念。他认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包含哲学辩证观,是考生在论证时需关注的重点。

  与此同时,要进入分析性写作层面。钟斌指出,考生要针对生活中现实中存在的不重视“体育”、弱化“体育”、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等不良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尝试解决真实问题。

  此外,要体现 “我”的体验和思考。钟斌表示,材料明确提出“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没有注入个人体验的文章是没有感染力的。考生如果能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强身的亲身经历和切实体验,思考体育好与个人全面发展的联系,就可能写出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的好文章。

  如何拿高分?

  专家:置于更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写

  汪锋认为,考生阅读毛泽东的这一段具有辩证意味的材料时,思考当然不能仅仅限于体育。不过,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完全离开体育——材料作文的核心要求是“结合”,如果连材料的基本都不谈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

  但是,他也说,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在于“启示”,如果没有进行思想提升,则难以取得高分,不能脱颖而出。因此,考生如果懂得结合自身体验,并将之置于更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作文的亮点并不难找。

  汪锋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阅卷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泛泛之论,他猜想有很多考生会将材料之中的辩证思想翻来覆去地重复。

(记者 佘峥)

有话要说...